很多父母,喜欢做“事后诸葛亮”。
儿女领着对象进门了,父母左看右看都觉得不靠谱,然后开启骂骂咧咧的模式。
也有一些父母,用高价彩礼、拒绝帮忙办理结婚证、道德绑架等方式,逼着儿女和对象分手。
古人云: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”
父母们,为什么不在事前,就教会儿女,如何找对象结婚呢?
当儿女成年后,父母应该找一个合适的机会,把找对象的道理好好说一说。
从现实社会来看,建议儿女们学会以下“三种博弈”,验证对象是否靠谱。
01
零和博弈:一方吞并另一方的模式,不可取。
下象棋的时候,有红方和黑方,一开始两方的实力都一模一样。
经过多番较量,终究有一方败下阵来。能够下成平局的情况下,不算,要重新再下一次。
在做数学题的时候,“5+(-5)”是等于“0”;0乘以任何数,都等于“0”。
这就是零和博弈的大概体现——每个结果的总和始终为零。
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家徐晓宏,一生成就颇多。他过世的时候,其妻子陈朗发文悼念。
大家都以为,妻子陈朗会以丈夫为骄傲,但事实却相反。
陈朗说:“嫁给一个情投意合的人,怎么可能幸福?你们想要的是同一个东西,但总要有人管孩子、报税、理财,做饭,于是就形成了零和博弈。他越成功,你越苦。”
两个人都有很强的事业心,都一心扑在工作上。若是为了爱情,一方被迫放弃工作,或者减少工作,把重心放在家里,这是心不甘情不愿的,特别难受。
一个人为了爱情,放弃事业,又难受一辈子,终究会忍无可忍。
两个人相遇的时候,发现对方和自己什么都差不多,并且都要强过对方,这就不太合适了。
比方说,谁都有工作,并且工作场地在两个不同的城市,谁都不愿意放弃工作,投奔对方,这大概率是谈不成婚姻的。
就算是女人,若你用一辈子的忍受、委屈换来一段感情,那是没有必要的。爱不是委曲求全,不是让自己彻底到对方的影子里去。
人终究是有个性的,哪能因为爱情,就完全磨灭?
02
负和博弈:两个人都盘算自己的小九九,不可取。
有两个男孩,他们得到了两样玩具:一个变形侠客,一个毛绒玩偶。
男孩都认为,毛绒玩偶是女孩的玩具,因此都去争夺变形侠客。
经过几轮的争夺,两个男孩就愤怒了,索性把变形侠客摔碎——我得不到的,你也别想得到。
这就是负和博弈的大概形态——双方为了争夺同一样东西,你死我活,互不让步,结果的总和就是“负数”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,得不偿失,损人不利己。
很多人找对象,其本身是利用对方的资源,而不是为了爱情,这就麻烦大了。
在古代,很多人把结婚,当成是“捞取偏财”。一个穷小子,遇到富家女,就依靠富家女的嫁妆,也能够发家致富了;一个穷女人,遇到富家公子,就把娘家人都带动起来,致富了。
明代作家冯梦龙写了一个故事“新桥市韩五卖春情”。
在宋朝的临安城里,一个叫金奴的女子,发现有一家丝绸化妆品店,生意火爆。
金奴就在店铺的隔壁,租了一间小房子,住下来。
搬家的时候,金奴主动邀约店主“吴山”来帮忙。
这以后大家都是邻居了,帮忙搬东西,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。
金奴泡了好茶,感谢吴山。一来二去,这两个人就熟悉了。
金奴又表现出,非常喜欢吴山。
吴山看金奴很美,也心生喜欢。就这样,吴山一次次掏钱,接济金奴。
直到金奴口袋里装满了钱,然后搬家去了他处,吴山才如梦初醒。
冲着金钱而来的人,会在得到金钱之后,移情别恋;冲着美貌而来的人,会因为年老色衰而离开;冲着地位而来的人,会因为地位显赫,把对方移开。
反正,两个人各自图点什么,到头来就会狠心伤害对方,导致一方蒙受损失。
03
正和博弈:两个人能够好好合作,才可取。
正和博弈亦称为合作博弈,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,起码一方是得到好处的。
在合作的前提下,只要财富增加了,那么家庭的整体财富就增加了,这是最好的婚姻模式。
我的一个表弟,学会了修车,但是开店铺,没有资金。
他的一个女同学,知道情况后,拿了好几万,帮助表弟开店。
现在,他们的店铺不仅修车,还卖各种汽车配饰,人富了,婚姻也成功了。
真心帮助你的人,才是最值得信任的人。并且帮助一次的人,大概率会帮助第二次。
如果两个年轻人相遇了,都是带着帮助对方的心态来的,那么爱情就水到渠成了。
如果两个人的家庭,也能互相帮助,那就更好了。形成了家庭之间的联姻关系,合作发展。
为什么很多父母,要儿女找门当户对的人,因为他们三观类似,经济条件差不多,能够强强联手。起码初衷是这样的。
年轻的儿女,要多注意平时愿意帮你的异性,对你欣赏和鼓励的异性,他们是来成就你的人。
04
著名医学家艾迪生说过:“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,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。它是第二生命;它渗入灵魂,温暖着每一条血管,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。”
清醒地认识爱情,寻找爱情,会让自己少走弯路,第一时间就排斥那些伤害自己,不愿意合作一辈子的人。
青春时光,一晃而过,千万不要在不值得的人、注定无法相处一生的人身上,浪费太多了。
好的爱情,就是你进步一点点,托举对方也进步;对方努力一点点,拉着你也一起努力,彼此成就最好的余生。